为树立标杆、弘扬先进,进一步提振广大党员锐意进取、担当有为的精神,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、凝聚力和战斗力,集团微信公众号推出“两优一先”专栏,集中刊载荣获集团2024—202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,充分展示新时代共产党员先锋形象。
在广袤荒芜的郊野上,绵延着数百公里的燃气长输管道,有这样一支队伍:他们踏着尘土与荆棘,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初心守护平安。他们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筑在管道沿线,让党旗在能源保供第一线高高飘扬。这就是山西天然气长治管理处党支部。这支由15名党员组成的队伍,以“铸牢红色管线,守护万家烟火”为使命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担当。
把舵定向:让政治引领成为管线安全的“压舱石”
“管道埋在地下,党建要扎在心上。”长治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乔子晋常说的这句话,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工作准则。在长输管道管理这个“特殊岗位”上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守护能源动脉的实践力量。
他们创新推出“三线课堂”学习模式,让理论学习走出会议室、走进作业现场。在管道巡检的“巡逻线”上,党员带着《习近平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》边走边学,把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理念融入每一次阀门检查;在工程施工的“警戒线”旁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与站场党员利用工间休息开展“微党课”,将党的方针政策与管道保护条例结合解读;在应急抢修的“冲锋线”上,党员骨干现场讲解“统筹发展和安全”的深刻内涵,让抢险队员在实战中领悟初心使命。
去年冬季保供关键期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针对低温可能引发的管道冻堵风险,组织党员干部开展“保供攻坚专题研讨”。有着15年一线经验的老党员李红江,结合历年数据提出温度临界点及时采取措施、强化保温并定时排污的组合方案。年轻党员崔娇龙建议多参照站场SCADA系统报警功能,实现站场由“人防”向“技防”转变,他连续几天守在站控室,对照输气量波动和温度曲线反复试验,终于把沿线仪表变送器的报警阈值校准到“刚刚好”——既不耽误响应,又避免误报干扰。这种“理论+实践”的学习模式,让政治引领真正成为管线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
两名不同年龄段党员的智慧碰撞,让“理论+实践”的学习成效转变成实打实的保供措施。整个寒冬,长治区域的输气管道始终“血脉畅通”,居民家中暖意融融。这场攻坚,政治引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化作了管线安全最可靠的“压舱石”。
攻坚破难:让党支部堡垒成为攻坚克难的“桥头堡”
长治管理处地理位置复杂,管线途经5个县区、16个乡镇、112个村庄,穿越河流、铁路、高速公路等复杂地段32处,大型水工保护76处,管理难度极大。长治管理处党支部始终坚持“哪里有难题,党旗就插在哪里”,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造过硬队伍。
去年冬天,寒风卷着碎雪掠过长子分输站,采空区管道应力监测系统突然跳出刺眼的红色报警——这意味着管道随时可能因应力过载出现险情。彼时,正在集体学习的党员们在接到报告后,第一时间赶往现场,凛冽的风里,红色的党员徽章在胸前格外醒目。抵达现场后,党员骨干当即组成攻坚突击队。“我先下!”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大家纷纷跟着钻进狭窄湿冷的管沟,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泥水,指挥挖掘机在“刀尖上跳舞”。
党员张岩昌的身影在风雪里格外亮眼。48小时里,他几乎没合过眼,睫毛上结着冰碴,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,却始终守在最危险的作业点。“角度再往左偏一点”他顶着风雪吼出指令,生怕挖掘机多一寸震动都会“惊扰”到管道。在他带领下,队员们摸索出“分层分步开挖”的法子,像剥洋葱般层层释放应力,每一步都精准得如同“外科手术”。
当最后一处应力值回归安全区间,已是两天后的清晨。雪停了,朝阳洒在冻得通红的脸上,突击队创下的“零安全事故、零数据偏差”纪录,成了这个寒冬里最暖的捷报。管道在地下安稳“呼吸”,而这群满身泥雪的党员们,用冻僵的双手和滚烫的心,在采空区的土地上,深深烙下了“先锋”二字。
在采空区沉降改线工程中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直面“施工难、协调难、进度紧”的三重挑战,严格执行“党员责任区”机制。沿线2个关键节点全部由党员牵头攻坚,从前期征地协调到后期质量验收全程跟进。党员崔娇龙负责的穿公路段,他带着宣传单,连续一周驻守公路段会议室,推动工作进展,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施工。这种“党支部建在项目上、党员冲在工地上”的工作法,确保改线工程如期收官。
精耕细作:让党员先锋成为安全防线的“守护神”
每公里管道都要有人管,每个阀门都要责任到人。长治管理处党支部将214.15公里管线划分为2个“党员责任区”,设立2个“党员示范岗”,形成了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责任网络。
在山区段巡检的党员宋波,总结出“望听问切”四字工作法:望沿线植被与设备状态,听是否有泄露异响,问周边农户用火情况,切管道压力等运行参数。一次巡检中,他远远望见山脚下农田燃起浓烟,火苗正顺着风向朝燃气管道方向蔓延——那里埋设有一段老旧管道,一旦受高温炙烤极可能发生泄漏。他当即上报险情,同时带着队员抄近路冲向火场,一边协调消防队,一边利用随车携带的灭火器材开辟隔离带。连续三个多小时,他们顶着高温浓烟坚守在管道周边,配合后续赶到的消防力量控制火势蔓延,最终守护了管道安全。
党员技术骨干团队针对传统人工巡检在山区密林、深沟险壑等区域存在观测死角及极端天气下难以开展作业的短板,主动紧跟无人机遥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,组建专项攻坚小组。他们结合管道沿线地形特点,反复测试优化飞行航线,将管道周边50米范围纳入巡检视野,通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,精准识别第三方施工留下的机械痕迹、临时堆土等风险点。技术落地后,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,以往需要4人团队耗时2天完成的山区段巡检,如今1人操控无人机4小时即可全覆盖;更重要的是,通过智能巡检提前发现并处置的第三方施工险情同比增加20%,彻底改变了过去“人到不了、险查不出”的被动局面,为管道安全筑起了一道科技赋能的智能防线。
凝心聚力:让红色基因成为队伍建设的“动力源”
“管线延伸到哪里,党组织的温暖就传递到哪里。”长治管理处党支部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,用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组织关怀,将红色基因注入队伍血脉,凝聚起攻坚克难、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。
在巡线的田间地头,党员骨干的“传帮带”从未间断——老师傅握着新员工的手校准管线探测仪,党员技术骨干在阀门前讲解维修保养要点,红色师徒结对的故事在油泥与汗水间流转。生活中,“五必谈六必访”的暖流始终涌动,谁家里有困难,党支部第一时间上门帮扶;谁工作遇瓶颈,党员主动凑到一起出主意。从技能竞赛上的鲜红证书,到宿舍里热气腾腾的饺子,从集体学习时的思想碰撞,到急难险重前的“我先上”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的温暖像管线里的暖流,沿着每一条脉络渗透到队伍的每一个细胞,让红色基因在实干中生根发芽,成为队伍闯难关、打硬仗的“硬核动力”。
为构建企地共建的安全防线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深入沿线村庄、学校开展安全宣传“五进”活动。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管道保护知识,为村民发放印有求助电话的“便民联系卡”。2024年秋收时节,党员们发现有农户在管道附近焚烧秸秆,当即上前劝阻并帮忙转移,既避免了安全隐患,又帮农户抢收了粮食。这种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鱼水情,让管道保护成为沿线群众的自觉行动。
从晨光熹微中的第一班巡检,到星光璀璨下的应急值守;从风雪中的管线巡检,到烈日下的工程攻坚,长治管理处党支部的15名党员,用初心使命守护着能源动脉的安全畅通。他们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彰显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;他们的奉献,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,却在每公里管线、每道焊缝、每次巡检中践行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。